01 反复移植失败(RIF)一直是生殖医学的临床难点,其导致的情感与经济双重压力持续困扰医患群体。多项研究证实,RIF患者普遍存在子宫内膜功能异常和(或)胚胎-子宫内膜异步发育的情况,而“优质胚胎、容受性子宫内膜及两者同步发育”是胚胎着床的决定因素。当前胚胎培养技术已趋成熟,但子宫内膜容受性精准评估仍存在技术缺口。针对这一瓶颈,亿康医学研发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(ERT)整合RNA-seq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,实现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精准评估和种植窗小时级精度定位,为个体化胚胎移植(pET)提供量化依据。本研究旨在评估ERT对RIF患者妊娠结局的改善效果,验证其临床有效性;并探究RIF人群种植窗偏移发生率。 02 本研究为ERT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(ChiCTR2200059342)的子项目,于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中心开展。研究共纳入85例反复植入失败(RIF)患者(经历3次胚胎移植仍未成功受孕),其中实验组的45例RIF患者在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(ERT)指导下实施个体化胚胎移植(pET),对照组的40例RIF患者则实施标准冻融胚胎移植(FET)。 03 RIF人群种植窗偏移率28.07% ERT检测数据显示,57位(其中12位未在ERT检测后3个月内进行pET)接受ERT检测的患者中,28.07%(16/57)的RIF患者存在种植窗(WOI)偏移,且均表现为子宫内膜处于容受前期。 ERT + pET显著提高RIF患者 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 ERT组RIF患者的临床妊娠率(CPR, 57.78% vs. 35.00%, p = 0.036)和活产率(LBR, 53.33% vs. 30.00%, p = 0.030)均显著高于未接受ERT指导的对照组患者。此外,ERT组的流产率更低(7.69 vs. 14.29%, p = 0.507),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。 04 研究结果表明,约三分之一的反复移植失败可能由子宫内膜因素引起,其种植窗均发生不同程度偏移。作为一种创新型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方法,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(ERT)通过RNA-seq联合AI算法精准定位种植窗,指导个体化胚胎移植(pET)显著提高RIF患者CPR和LBR超过20%,流产率降低~7%,凸显了ERT在生殖医学中的潜在价值。 |
戳戳《用户等级规则》,了解等级权限更健康哦!